老闞廚房 芝麻醬燒餅
老闞有句口頭禪:「檯上一聲好,檯下十年功。」外觀雄壯威武的他,是個山東大漢,擅製麵食及滷味,吃過的人無不叫好。這讓我想起明人程敏政(傳家麵食行)的此一古詩來,雖為即興之作,但對明代麵食的研究卻極有價值。
(傳家麵食行)一詩,轉引自《古今圖書集成 .食貨典》,詩云:「博家麵食天下工,製法來自東山東。美如甘酥色瑩雪,一匙入口心神融。旁人未許窺炙釜,素手每自開蒸籠。....願君飣餖常加豐,待我醉攜雙袖中。」由此觀之,明代山東所製的麵食,水平甚高,超過山西及河南。又,此麵食應為饅頭、包子、蒸糕一類,實與 「老闞廚房」用來夾滷牛肉和豬肉的北平芝麻醬燒餅完全不同。

中國的燒餅源自漢朝的胡餅。東漢劉熙在《釋名》一書指出:「胡餅作之大漫沍也,亦言以胡麻著上也。」古代學者認為「漫沍」當作「麵胡」,原指龜鰲之類,因「外甲兩面周圍蒙合之狀,胡餅之形似之,故取名也」(見《釋名疏證補》);亦有學者認為「漫沍即麵糊之轉聲也」(亦見《釋名疏證補》);還有學者認為:「胡餅是從胡地(西域地區)傳過來的,故名『胡餅』。」姑且不管何說為確,漢代的胡餅較大,外皮起殼或表面撒上芝麻,應不致太離譜。
一般而言,東漢末年因「靈帝好胡餅,京師貴戚皆競食胡餅」,嗜食胡餅已成風氣。《後漢書》亦記載,當時趙歧曾在北海(今之山東省壽光縣)的市集賣過胡餅,我想這應是芝麻燒餅在山東流行最早的紀錄吧!

胡餅曾一度更名為「麻餅」。崔鴻的《前趙錄》謂:「石秀龍(即羯人石勒)諱胡,改胡餅為麻餅。」不過,政治力的介入顯然擋不住人們的習性,石趙垮台後,人們仍稱之為胡餅,一直流傳到明代。
唐朝時,胡餅在首都長安依然盛行。如《資治通鑑.玄宗紀》云:「至德元載,安史之亂,
玄宗西幸,倉皇路途,至咸陽集賢宮,無可果腹,日向中,上猶未食。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。」又,詩人白居易曾對當時長安城內「輔興坊」所製作的胡麻餅贊譽不已,自行仿製,做《寄胡麻餅與楊萬州》詩一首,詩云:「胡麻餅樣學京都,麵脆油香新出爐,寄予饑饞楊大使,嘗看得似輔興無。」

民國以來,山東濟南「大觀園飲食市場」內的清真「丁家館」,以製作燜餅及麻醬燒餅聞名。政府遷台後,台北的「都一處」及「馬叔餅鋪」先後以製作芝麻醬燒餅知名,只是口感較硬,不似「老闞廚房」的軟綿香糯,另有別趣。

老闕的芝麻醬燒餅,計有夾牛肉和夾豬肉這兩種口味,各有其妙,適口者珍。由於老闞塊頭極大,孔武有力,故其揉出來的高筋燙麵糰,雖軟綿但不爛,尚有一絲有勁,頗能引人入勝,他自己亦對此一獨門絕活寄予厚望,謂之「中國漢堡」,準備大力推廣。
其實,他的麵點中,我吃過不少,像北方抓餅、紅豆沙餅、豬肉韭黃鍋貼等,皆有過人之處,全都耐人尋味。此外,其以大料滷成的滷味原汁原味,色澤黃明,深入肌髓,亦頗受食家好評。

諸君如要搭配其芝麻醬燒餅,我個人獨鍾那濃稠香逸的小米粥,餅香與粥香融合為一,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。
笑偰食林-老闞廚房的中國漢堡
•逛逛餐廳》老闞廚房北方麵食餃子館
•逛逛餐廳》紅元寶北方麵食專賣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