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看源頭─看看中國年的由來

司馬遷創太初曆
延續至今為農曆
一年之始在於正月
除舊佈新過新年
炮竹•春聯趕年獸
恭喜互賀平安
壓歲錢盼來年錢多
中國年源頭豐


  國人過農曆年,以正月為農曆年的開頭,也就是「歲首」。在商朝時,農曆十二月是歲首,到了周朝,改以十一月為歲首,秦朝時,秦歷十月則為歲首,到了漢武帝,太初元年司馬遷創立了「太初歷」,以孟春正月為歲首,俗稱「陰曆」,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,至今,無論是中國大陸或台灣廣大的農村,依然使用司馬遷所創的陰曆,由於它是掌握農業生產的節令,因此也稱為「農曆」。

立春後農曆年到      春節於是命名起

  「春節」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,也就是我國農曆的歲首,古代過年不在臘月29或30日,而在「臘八」即十二月八日,南北朝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,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,把陰曆年改稱為春節,因為陰曆年都在立春前後,所以春節的叫法就是這樣來的。

  臘八,其實就是年的開始,一般人吃臘八粥,等到到了臘月23日,就必須祭拜主掌吉兇禍福的「灶王爺」。一般人祭拜灶神,都用糖,之所以要用糖,據說是為了黏住灶神的嘴,免得祂在天庭時說長道短,一直到了歲末的最後一天除夕,一般人則要貼門神、對聯、放鞭炮、守歲。

過年為過年關      實為驅趕年獸

  至於為什麼以前的人總說過年叫過年關呢?據說有一種兇猛的怪獸,叫做「儺」,每年臘月卅,牠便會出現,到處殘食人獸,不過因為牠怕火光,怕紅的顏色,所以除夕之夜,家家戶戶都點紅燭、貼春聯、放鞭炮,其意義就在於驅除這種名為「儺」的怪獸。而守歲就是全家人圍坐一起,通宵不睡,以防犯儺的突然襲擊,等除夕過後,儺的災難躲過了,大家十分高興,所以在正月初一,親友見面時,總會互道平安、互相祝賀。

  除此,貼春聯也是因為紅色的春聯具有防犯儺獸的效用,而出現的,最早的紀錄是在五代,後蜀主孟昶過春節,在桃符上題寫聯語「新年納餘慶,嘉節號長春」,這可說是最早的春聯。

  到明朝,春聯之風漸盛,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微服出巡時,見一閹豬人家門上沒貼聯,於是就寫了「雙手劈開生死路,一刀割斷是非根」的春聯,自此,春聯一直推廣至今,仍為人所風行。

炮竹聲響驅鬼邪        除夕不睡為守歲

  炮竹最早叫「庭燎」,是用兩頭不通氣的竹葦,進行燃燒發聲的,利用炮竹聲音來驅逐鬼邪,炮竹也稱「爆竿」。到了唐代,火藥發明,據傳一位姓李的人,把火藥裝進竹筒裡,點燃後發出巨響,於是人們仿效此法,以爆竹筒驅鬼。一直到宋代,爆竹才改用紙製,名稱也改為「爆仗」,而到南宋時,才出現「鞭炮」的名稱。

  除夕的原意有「舊歲到此夕而去」之意,呂氏春秋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,都會擊鼓驅逐「疫病之鬼」,這就是除夕的由來。

  守歲,為除夕夜之習俗,在唐代時最盛,宋時「東京夢華錄」記載:「達旦不寢,謂之守夜」,為祈求父母的長壽。也有人說,除夕古稱窮年,新年為發春,所以大家整夜不睡,想擺脫窮年,迎接發春。

  至於,小朋友最愛的壓歲錢,最早出現是在唐代宮庭,連橫的台灣通史記載著「閣家圍爐聚飲,爐畔環錢讌畢,各取錢去,曰:過年錢」,由此可見,人民喜富怕窮,壓歲錢也在於藉錢寶壓煞,並祈望新年有錢。

中國人過農曆年       西方過西元元旦

  到底西方人過不過年呢?其實,中國人所過的春節是陰曆春節,而外國人也過年,但過的西元,以元旦日為新年。所謂的西元的記事,是以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為西元0001年,從六世紀發展到十世紀,也逐漸成為基督教義通用的紀元,所以原先也稱「基督紀元」,不過,後來因為世界多國所公用,於是改稱為「西元」。

  現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國家都以此為年的第一天,如埃及的元旦是在秋天,因為,埃及是在秋天開始一年的生產。愛斯基摩由於終年下雪,那裡的人把雪花暫停又開始飄舞的那一天當作元旦,而印尼境內的凱拉比特族人,把每年候鳥最早飛來的那一天當作元旦。

  事實上,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所謂的新年,只是因曆別的不同,因而在不同天,也有不同的慶祝方式,其實只要快樂、平安,年年還是一樣過。